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河南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5万亩 小麦、玉米、花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来源:本站 | 记者:付瑞清 孙源 | 发布时间: 2023-11-23 | 750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23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七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河南省农机农垦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张金龙分别就河南加快“三农”高质量发展及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11月23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七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河南省农机农垦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张金龙分别就河南加快“三农”高质量发展及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谋定“1716”创河南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马万里表示,在河南三农高质量发展上,首先,河南省正在稳步推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的规划编制工作。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


其次,河南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农业机械得到落地推广。同时,以“中原农谷”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中原农谷累计培育新品种122个,“新麦26”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居全国超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聚焦小麦、生猪、肉牛、食用菌、中药材等20个优势特色,推进延链增值、赋能增效,抢占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行业新赛道,建成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建设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前三季度,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67万吨。


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13个专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示范创建参与度,今年新创建5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累计达到10个。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抓好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新增国家示范社123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77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00家。


坚持红线、底线原则。坚决守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慎推进农村改革、防止规模性返贫、涉农领域安全生产等红线底线。


第三,注重平台建设,打造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基础的大良田平台,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的大科创平台,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的大产业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的大服务平台,以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为内核的大数据平台,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的大乡建平台等“六大平台”。


河南省小麦生产、玉米生产、花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上,河南省农机农垦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张金龙表示,河南全省农机总动力1.086亿千瓦、居全国第二,拖拉机 327.5万台、配套农机具723.9万台,均居全国第一;稻麦联合收获机24.8万台、玉米收获机9.4万台、花生收获机10.1万台,居全国第一方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小麦生产、玉米生产、花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河南省农机农垦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张金龙


同时,智能农机装备进入农业生产一线,全省试点推广农机自动导航系统近4000台,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的农机,已在露地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中规模化应用。“河南农机云平台”上线运行,可实现作业面积核算、作业轨迹查询、农机精准调度、就近维修服务等相关功能。


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上,河南省农机服务组织1.38万个,从业人员15.4万人。其中。农机合作社7643家,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在由耕、种、管、收向产地烘干、产后初加工、农资集采集用、技术示范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线上产品销售等领域延伸。同时,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4、近两年,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40亿元,加大对智能农机、复式农机、高端农机、急需农机的补贴力度,新增农机具44.9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6万台,粮食烘干机1255台,受益农户42.2万户,带动投资159.6亿元。


下一步,河南省将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上,发挥好农机装备的支撑作用和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在补齐短板弱项上,发挥好农机产业联盟的协同作用;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上,发挥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关键作用;在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好信息化的数字赋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