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古镇 郝行舟 摄)
当前,旅游产业正由门票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打破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供给侧需要更多的产品设计,一个好的旅游产品,需要从钢筋水泥覆盖的现代城市下面,寻找到能够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愉悦的历史文化或者民风民俗。
4月11日,河南社旗第五届赊店书会开幕,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携弟子回乡演出,省内外几十个专业队伍和近两百名民间艺人汇聚社旗,山陕会馆、赊店古街、酒乡小镇在熠熠春光中迎来了省内外的万千游客。
△(山陕会馆内的戏楼-悬鉴楼 卢国伟 摄)
戏剧常青树根在社旗
“清早起来去拾粪,我回来不见俺那女人”,这首三十多年前的曲剧唱段,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质朴简洁的唱词,极具喜剧色彩的腔调,加上胡希华先生传神入骨的表演,让《李豁子离婚》在九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今天,在网络上年轻人用它自嘲工作、感情的艰辛,或者不太顺心如意的境遇。
胡希华是中国曲剧名家,在戏剧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月10日晚,胡希华先生携弟子在社旗酒乡小镇开第二场演唱会,为赊店书会助阵,现场被父老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李豁子离婚》、《阎家滩》、《屠夫状元》都是胡希华先生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表演风格鲜明,被称为胡派艺术。
1979年,胡希华跟随南阳市曲剧团到西安演出,有“朝阳沟之父”美誉的著名喜剧编剧杨兰春,把《屠夫状元》的剧本推荐给了胡希华,演出大获成功,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回到南阳后连演百场,场场爆满,随后又受邀到深圳、北京演出,并走进中南海礼堂,收获一片赞誉。
1987年,由胡希华亲自设计唱腔并演唱的大调曲子《李豁子离婚》,经中国唱片公司发行后,销量达百万盒,在东南亚等华语地区广为传唱。1994年,河南省曲剧团把大调曲子《李豁子离婚记》搬上舞台,风靡一时,后走进台湾,演遍宝岛六县市。胡希华的表演突出了李豁子的淳朴与善良,对妻子的关心与疼爱,被厌弃的痛苦与无奈,生活遭遇的不幸与辛酸等,挣扎、复杂的人物内心被胡希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曲剧是河南仅次于豫剧的第二大地方戏,唱词质朴、生活气息浓郁,曲调悠扬缠绵、婉转、抒情性强,剧情多从小人物、小视角出发,以悲情故事呈现,其中又带有很强的伦理道德是非观念,在河南以及中原广大地区有着极高的人气。从艺六十年,胡希华先生塑造了几十个深入人心的戏剧角色,是戏剧届的泰斗级人物。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范军评价胡希华先生说:“胡希华的丑角艺术是丑而不丑,丑中见美!”
△(胡希华先生回乡演出 申鸿皓 摄)
这棵戏剧届的参天大树,根在南阳社旗,十六岁离家学艺,离不了社旗大街小巷浓厚的曲艺文化熏陶。书会期间,七十八岁高龄的胡希华亲率弟子连开三场演唱会,老先生也不时亲自登场为乡亲唱戏,台下反响热烈。
曲艺是古镇遗落的辉煌
社旗在古时是“总集百货”的豫南重镇,是“万里茶道”的中转要道。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在宛城起兵讨伐王莽,初期兵败,在此赊刘记酒家的酒幌为旗帜,招兵买马,重整旗鼓终得天下,后赐名赊旗店,后慢慢演化为赊店,成事后的刘秀曾在刘记酒馆边品酒边听说书艺人唱戏。1956年,赊店建县,周恩来总理亲自改名为社旗,寓意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明清时期赊店发展成为商业重镇,在历史剧《乔家大院》中有迹可寻,福建武夷山所产茶叶,经船运至赊店换车马,又至清俄边界城镇恰克图换骆驼,最终运往中亚西亚地区,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站。
△(赊店古镇风貌 许文萍 摄)
彼时赊店是南北贸易水陆转换的枢纽,七十二街三十六巷,每条街巷依经营品类划分为专业市场,山陕、闽浙商贾汇聚于此,历时近百年兴建起的山陕会馆,在国内首屈一指。赊店镇内戏楼茶社林立,原建有敬奉戏神的“老庙”一座,各种古戏楼10余座。
赊店繁盛时,月月有“会”,背阁、抬阁、高跷、旱船、龙灯、大锣鼓等民间舞蹈、器乐在“会”上各比高下。繁衍出来的曲艺曲种众多,各种民间说唱兴起并盛行,大调曲和三弦书最具代表性,说书艺人走街串巷,婚丧嫁娶甚至化解纠纷都要请几天大戏,唱大调成为士农工商的共同爱好,亦是凝聚各阶层人士的纽带,社旗也出过不少唱大调曲的名家,古镇与曲艺互为血肉。
今天,社旗县还保留有50余家专业曲艺团队和民间曲艺班社,这是赊旗店从古代商业巨镇的辉煌中,遗落下来的记忆,不如屹立的山陕会馆那般雄壮威武,但足以唤醒深埋在人们心底的骄傲,山陕会馆和七十二街是古镇的筋骨,曲艺和曲剧则是古镇的灵魂。在社旗县,每年各类曲艺演出达600多场,县里还成立了专门机构来保护和引导曲艺发展,去年还被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河南省曲艺之乡”。
△(当地浓厚的曲艺氛围 张举 摄)
4月11日上午进行的鼓曲唱曲决赛中,开篇上演的大调曲子《彩礼风波》,反映的是婚俗改革中的“高彩礼”问题,随着剧中“丈母娘”态度的转变,台下响起阵阵喝彩。河南坠子《黄河儿女幸福歌》讲述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背景下,河滩人家迁居的心路历程,所有曲目讲的都是家常事,十分贴近群众生活。除此之外,也有《三婿拜寿》、《晴雯撕扇》等传统经典剧目。
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赊店书会盛况空前,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聚赊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成为传统曲艺的盛宴。2018年,赊店书会恢复举办,已成功举办四届,今次是第五届,每一届胡希华先生都会亲自登台,回馈父老,反哺家乡的曲艺事业。
吹响以文促旅的先锋号
社旗除了曲艺,除了会馆和古街,还有赊店老酒。赊店酒是河南白酒五朵金花之首,也是历史名酒,曾多见于文人墨客的笔下:“纵觞畅饮赵河边,始知佳酿出赊店。愿学曹植箜篌饮,文思泉涌诗百篇。”足见赊店古来就是浪漫之地。古镇、曲艺、老酒这些文化基因,沉淀在每一个社旗人的血液里。古寨墙、古道街、老胡同、大码头、山陕会馆等等,见证着赊店古镇数千年的辉煌和变迁,大调曲、三弦书等和着古镇千百年来日复一日的晨钟暮鼓。
社旗县把赊店古镇、赊店酒镇、赊店水镇建设作为文旅产业的落脚点,不难看出赊店书会是文旅突围的先锋号,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会馆文化、酒文化和曲艺文化等,构建以文促旅,以文兴产,产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酒乡小镇的花船表演)
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表示:“社旗县要在文旅市场上脱颖而出,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注重挖掘社旗县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作为‘河南省曲艺之乡’,社旗县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读懂中国,行走河南’的社旗曲艺品牌项目,推动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郝爱民建议社旗县进一步挖掘本土曲艺资源,将传统曲目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曲艺作品,加大对曲艺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曲艺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曲艺人才,擦亮“曲艺之乡”的招牌。
在产品开发方面,创新“古镇+曲艺”深度游模式,利用赊店古镇,展示社旗曲艺的独特魅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曲艺体验;在赊店古镇设置曲艺主题的互动体验区,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亲手体验曲艺表演,如尝试打鼓、击钹、拉弦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乐趣。
△(酒乡小镇内的枚王争霸赛)
社旗酒乡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游客在游览小镇时可以参观赊店酒生产基地,近距离了解赊店酒的生产工艺。弥漫着糟香味儿的小镇,专门建设有戏台,县里组织剧团定期登台演出,每周举办“枚王大赛”,赊店酒厂提供酒水和奖品。
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表示,社旗县具有发展“文旅+酒”复合产业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支撑,借力赊店书会,打造以曲艺助力“文旅+酒”产业链群,既是培育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聚焦酒产业链,以产业融合文旅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这条路是适合社旗历史文脉和现实需要的创新驱动之路,也是充分信任并依靠市场主体强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之路,增强社旗优势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之路,具有战略上的前瞻性,机制上的创新性,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宋向清评价说。
他还建议:“要打造以赊店老酒为核心的主产业体系,把赊店古镇作为打造全国酒业品质新标杆的战略支撑;在文旅创意产品和市场开发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偏好为支点,打造更多具有独特内涵、独特风味、独特受众群体的爆款产品、领先潮品和时尚单品。”
电话:(0371)58553678
传真:(0371)58553678
手机:13101710000
邮箱:465339995@qq.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城北路9号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观塘观塘道332号6楼
总社电话:(852)25738217
传真:(852)28345645
电邮:head@eiahk.com
总社编辑部电话:(852)25738217
传真:(852)28388304
电邮:edit@jdonline.com.hk / xgjjdb@vip.163.com
Copyright © 2024 香港经济导报河南频道-河南 版权所有 All Rrghts Reserved ICP备:豫ICP备200184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