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赊店书会:千年酒乡的文旅突围之路
来源:本站 | 记者:张坡 | 发布时间: 2024-04-17 | 29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旅市场的高度“内卷”在当下中国各省市都是普遍现象,一朝出圈,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旅游收入,也让城市的曝光度、美誉度呈指数级增长。同时催生酒店、餐饮、娱乐等城市服务业态的更新,甚至带动人才汇聚,促进招商引资。

△(赊店古镇  郝行舟 摄)


当前,旅游产业正由门票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打破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供给侧需要更多的产品设计,一个好的旅游产品,需要从钢筋水泥覆盖的现代城市下面,寻找到能够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愉悦的历史文化或者民风民俗。


4月11日,河南社旗第五届赊店书会开幕,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携弟子回乡演出,省内外几十个专业队伍和近两百名民间艺人汇聚社旗,山陕会馆、赊店古街、酒乡小镇在熠熠春光中迎来了省内外的万千游客。


△(山陕会馆内的戏楼-悬鉴楼  卢国伟 摄)


戏剧常青树根在社旗


“清早起来去拾粪,我回来不见俺那女人”,这首三十多年前的曲剧唱段,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质朴简洁的唱词,极具喜剧色彩的腔调,加上胡希华先生传神入骨的表演,让《李豁子离婚》在九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今天,在网络上年轻人用它自嘲工作、感情的艰辛,或者不太顺心如意的境遇。


胡希华是中国曲剧名家,在戏剧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月10日晚,胡希华先生携弟子在社旗酒乡小镇开第二场演唱会,为赊店书会助阵,现场被父老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李豁子离婚》、《阎家滩》、《屠夫状元》都是胡希华先生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表演风格鲜明,被称为胡派艺术。


1979年,胡希华跟随南阳市曲剧团到西安演出,有“朝阳沟之父”美誉的著名喜剧编剧杨兰春,把《屠夫状元》的剧本推荐给了胡希华,演出大获成功,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回到南阳后连演百场,场场爆满,随后又受邀到深圳、北京演出,并走进中南海礼堂,收获一片赞誉。


1987年,由胡希华亲自设计唱腔并演唱的大调曲子《李豁子离婚》,经中国唱片公司发行后,销量达百万盒,在东南亚等华语地区广为传唱。1994年,河南省曲剧团把大调曲子《李豁子离婚记》搬上舞台,风靡一时,后走进台湾,演遍宝岛六县市。胡希华的表演突出了李豁子的淳朴与善良,对妻子的关心与疼爱,被厌弃的痛苦与无奈,生活遭遇的不幸与辛酸等,挣扎、复杂的人物内心被胡希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曲剧是河南仅次于豫剧的第二大地方戏,唱词质朴、生活气息浓郁,曲调悠扬缠绵、婉转、抒情性强,剧情多从小人物、小视角出发,以悲情故事呈现,其中又带有很强的伦理道德是非观念,在河南以及中原广大地区有着极高的人气。从艺六十年,胡希华先生塑造了几十个深入人心的戏剧角色,是戏剧届的泰斗级人物。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范军评价胡希华先生说:“胡希华的丑角艺术是丑而不丑,丑中见美!”


△(胡希华先生回乡演出 申鸿皓 摄)


这棵戏剧届的参天大树,根在南阳社旗,十六岁离家学艺,离不了社旗大街小巷浓厚的曲艺文化熏陶。书会期间,七十八岁高龄的胡希华亲率弟子连开三场演唱会,老先生也不时亲自登场为乡亲唱戏,台下反响热烈。

 

曲艺是古镇遗落的辉煌


社旗在古时是“总集百货”的豫南重镇,是“万里茶道”的中转要道。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在宛城起兵讨伐王莽,初期兵败,在此赊刘记酒家的酒幌为旗帜,招兵买马,重整旗鼓终得天下,后赐名赊旗店,后慢慢演化为赊店,成事后的刘秀曾在刘记酒馆边品酒边听说书艺人唱戏。1956年,赊店建县,周恩来总理亲自改名为社旗,寓意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明清时期赊店发展成为商业重镇,在历史剧《乔家大院》中有迹可寻,福建武夷山所产茶叶,经船运至赊店换车马,又至清俄边界城镇恰克图换骆驼,最终运往中亚西亚地区,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站。


△(赊店古镇风貌 许文萍 摄)


彼时赊店是南北贸易水陆转换的枢纽,七十二街三十六巷,每条街巷依经营品类划分为专业市场,山陕、闽浙商贾汇聚于此,历时近百年兴建起的山陕会馆,在国内首屈一指。赊店镇内戏楼茶社林立,原建有敬奉戏神的“老庙”一座,各种古戏楼10余座。


赊店繁盛时,月月有“会”,背阁、抬阁、高跷、旱船、龙灯、大锣鼓等民间舞蹈、器乐在“会”上各比高下。繁衍出来的曲艺曲种众多,各种民间说唱兴起并盛行,大调曲和三弦书最具代表性,说书艺人走街串巷,婚丧嫁娶甚至化解纠纷都要请几天大戏,唱大调成为士农工商的共同爱好,亦是凝聚各阶层人士的纽带,社旗也出过不少唱大调曲的名家,古镇与曲艺互为血肉。


今天,社旗县还保留有50余家专业曲艺团队和民间曲艺班社,这是赊旗店从古代商业巨镇的辉煌中,遗落下来的记忆,不如屹立的山陕会馆那般雄壮威武,但足以唤醒深埋在人们心底的骄傲,山陕会馆和七十二街是古镇的筋骨,曲艺和曲剧则是古镇的灵魂。在社旗县,每年各类曲艺演出达600多场,县里还成立了专门机构来保护和引导曲艺发展,去年还被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河南省曲艺之乡”。


△(当地浓厚的曲艺氛围  张举 摄)


4月11日上午进行的鼓曲唱曲决赛中,开篇上演的大调曲子《彩礼风波》,反映的是婚俗改革中的“高彩礼”问题,随着剧中“丈母娘”态度的转变,台下响起阵阵喝彩。河南坠子《黄河儿女幸福歌》讲述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背景下,河滩人家迁居的心路历程,所有曲目讲的都是家常事,十分贴近群众生活。除此之外,也有《三婿拜寿》、《晴雯撕扇》等传统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