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这位来自河南省睢县的商界翘楚,身兼数职,是浙江嘉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万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还在嘉兴市河南商会担任执行会长这一要职,在商业与商会领域皆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

于嘉兴南湖之滨,有一位操着浓浓河南乡音的“牛掌柜”,他历经二十载的风雨兼程与不懈奋进,成功实现了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屠宰小作坊,到年营收超3亿元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华丽转身。他,便是浙江嘉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昭。这位从河南睢县走出的企业家,凭借着三代人矢志不渝的坚守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温婉灵秀的江南水乡,书写着现代版“庖丁解牛”的动人篇章。
从小店蜗居到万头牧场:两代人的执拗坚守
近日,浙江嘉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昭接受专访。当谈及成功秘诀,他神色庄重地掏出手机,屏幕上赫然呈现着父亲那把老式宰牛刀。他深情坦言:“两代人精心打磨这一把刀,磨砺的不只是精湛绝伦的手艺,更是那份深藏心底、永不磨灭的心气。”
2006年,年仅17岁、刚初中毕业的杨昭,追随父母的脚步,投身于家中位于嘉兴的牛羊肉作坊。一家人挤在仅有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空间逼仄得令人窒息。彼时,杨家的“屠宰车间”仅是民房角落一处极为简易的操作台,全家四口与牛羊共处一室,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当时转身都极为困难,可父亲总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咱回民的手艺,无论如何都不能丢’。”杨昭笑着回忆,那段艰苦岁月,甚至让他练就了“站着睡觉”这一令人惊叹的特殊本领。

自凌晨3点起,杨昭便协助父亲收购活牛,随后又奔波于长三角各地开拓客户。在这充满腥膻的环境中摸爬滚打,这位“牛二代”迅速成长,积累着宝贵的经验与阅历。
2013年,24岁的杨昭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与秉持传统经营理念的父辈产生了分歧。他直言不讳:“传统屠宰行业犹如坐过山车,行情好时收益颇丰,一旦遭遇低谷,则可能颗粒无收。”于是,他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踏上品牌化转型之路。同年,他匠心独运地首创“鲜牛肉专卖店”模式,并以“不卖隔夜肉”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在市场上迅速赢得了良好口碑。如今,该品牌已在江浙沪地区成功布局60余家门店,单店日销售额最高可达2万元,成绩令人瞩目。
“牛”转乾坤:全产业链的磅礴布局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杨昭对养殖业潜藏的风险洞若观火,但他却以一种逆势而上、无畏无惧的豪迈气魄,积极谋划全产业链布局。

2021年,怀着对家乡的赤子情怀与深厚眷恋,杨昭毅然返乡投资1亿元,在商丘柘城精心打造万头牛源基地。他引入嘉吉反刍动物营养体系,凭借精准饲喂技术,成功将育肥周期缩短15%,每头牛的收益也因此额外增加20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至2023年,公司发展态势迅猛,屠宰量成功突破1.5万头牛与10万只羊,预制菜产值超2000万元,年营收额高达4亿元。其深加工的牛骨汤、牛肉干等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的强大助力,如灵动的精灵般“爬”上了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深受消费者喜爱。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面对2023年肉牛行情的跌宕起伏,杨昭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果敢地将屠宰量提升50%。他匠心独运地独创“鲜销 + 深加工 + 餐饮”三驾马车模式,使得牛副产物利用率从60%大幅跃升至95%,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牛身上没有废料,正如在我眼中,从来不存在绝境。”这位80后企业家幽默风趣又充满自信地比喻道。
从手工作坊的筚路蓝缕,到数字化工厂的现代化运营;从街边小摊的星星之火,到跨国供应链的燎原之势。如今,杨昭站在总投资6个亿的柘城新厂沙盘前,意气风发地描绘着“中原牛”的全球化壮丽蓝图。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026年投产后,这里将崛起一座年屠宰15万头肉牛、30万只羊的智能化工厂,届时将新增高档冷鲜分割牛肉、优质冷鲜分割牛肉等主产品30000吨、羊肉系列制品7000吨。通过‘中央厨房 + 冷链’的模式辐射全国,并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让河南牛肉香飘海外,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