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兆华,来自河南濮阳,现任郑州市联钢实业有限公司暨联钢国际集团(以下简称联钢实业)董事长。同时,他还身兼数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跨境电商与物流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乌兹别克斯坦和埃及河南商会名誉会长,更是新丝路外贸服务平台的创始人。

从油田工人华丽转身为跨国商贸精英,他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60多个国家的贸易服务大网;从独自背负样品在戈壁跋涉,到成功搭建起横跨亚欧非的商贸“高架桥”,助力1000余家中小微企业驶向国际市场,崔兆华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戈壁滩走出的“钢铁骆驼”
谈及成功秘诀,崔兆华拿出手机,展示其中珍藏的照片——那是2013年公司处于低谷期时,他的团队在吉尔吉斯仓库前拉起的横幅:“河南再出发”。他感慨道:“如今回顾创业历程,那是一个不断探寻、不断修正的过程。”
1987年,年仅15岁的崔兆华踏入濮阳中原石油学校,开启了他的求学生涯。毕业后,他被分配至中原油田,成为钻井队的一员。“钻井工作的艰辛远超想象,化学药剂气味刺鼻,那时许多钻井设备都得靠人力拉扛。”崔兆华回忆道。钻井队的艰苦岁月,锤炼出他如“人拉肩扛”般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段看似与外贸毫无关联的经历,却成为他日后闯荡国际市场的精神基石。
1992年,崔兆华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被调至电器服务公司,为油田钻井队提供维修服务。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稳步晋升。从1992年到2007年这关键的15年间,这位从戈壁滩走出的“钢铁骆驼”,实现了从车间工人到厂长的巨大跨越。
2007年,中原油田进行战略调整,35岁的崔兆华结束了长达18年的油田工作生涯。他手握6万元安置费,带领15名同事,在郑州的一间民房里创立了“联钢实业”,这里既是办公地点,也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创业初期,他独自扛着80公斤重的样品勇闯中亚。在吉尔吉斯斯坦,因语言不通,他与客户只能“纸上谈兵”,却凭借手绘图纸成功拿下6万美元的首单。“当彩钢板订单跨越帕米尔高原时,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崔兆华说道,“当时身边的老同事都不相信我能有所成就,可现在他们都称我为‘钢铁骆驼’。”这次经历,不仅让崔兆华洞察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更坚定了他在国际商贸领域拼搏闯荡的决心。

绝地突围中的“商海哲学”
2007年至2013年间,联钢实业迎来首个发展高峰期。2008年初,崔兆华在波兰通过主动上门拜访,成功签下一笔100万美元的彩钢板业务。凭借卓越的市场开拓能力与对机遇的精准把握,创业第二年,公司业绩便突破亿元大关。
然而,在战略发展方向上,崔兆华及其团队出现严重误判,致使企业陷入低谷。面对困境,他并未退缩。2016年,他毅然带领团队启动转型升级计划。2020年4月底,公司陆续接到订单,成功绝处逢生。
2021年,联钢实业再次步入上升轨道,真正实现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的转型发展。其业务涉足服务业,不仅保留传统的钢贸业务,还拓展了海外仓、物流、电商等服务领域。2023年,崔兆华积极推动在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国发起成立河南商会。借助商会平台,他整合侨胞资源,为在当地发展的河南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本土化支持。从协助企业熟悉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融入文化习俗,到提供市场信息、助力商业渠道对接等,河南商会成为河南企业在海外的坚实后盾。在助力国内企业出海的同时,联钢实业也积极推动乌兹别克斯坦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双边合作的互利共赢。
今年,崔兆华成立新丝路农业创新国际合作中心,为河南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出海提供境外渠道对接、技术推广、产品认证以及仓储和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突破外贸出口瓶颈,顺利迈向国际市场。
“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只是初步目标。接下来,我期望能够助力更多中国企业不仅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在海外扎根,构建长期竞争优势;进而走上去,在海外树立品牌、标准,传播文化与价值观,实现中国企业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伟大飞跃。”崔兆华满怀壮志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