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弘扬农科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多家农科单位赴中国农科院宁陵精神展馆学习
来源:本站 | 记者:崔治明 通讯员:谭文华 韩军 | 发布时间: 2025-11-15 | 186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韩珠等5人,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马秀勇、副所长张银波等39人,分批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宁陵精神展馆及黎彦老师学生杜华的梨产业示范基地,循着农科先辈的奋斗足迹,探寻农业科技战线的精神密码,深刻感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展馆内,1.3万字文字史料、350余幅珍贵图片、多幅黎彦与杜华的师徒合影、近百件实物展品(含杜华研发的梨树枝条修剪工具、技术手册手稿)交相辉映,清晰勾勒出“精神传承”的脉络,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四代林果专家扎根宁陵的峥嵘岁月。


回溯20世纪60年代,响应“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郑州果树研究所崔致学、黎彦等一批农科专家毅然奔赴宁陵刘花桥村(今梨花桥村)长期蹲点,在沙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推动当地梨园面积逐步扩大,为梨树高产稳产筑牢根基。


60余载风雨兼程,四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展品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组数据,都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扎根沙地、攻坚克难、造福百姓”的“宁陵精神”。如今,这份精神力量已结出累累硕果:宁陵酥梨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不足1万亩扩展至22万亩,年总产量达6.5亿公斤,总产值超20亿元,种植规模和年产量均稳居全省首位,昔日贫瘠沙地已然蜕变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梨园”。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既凝聚着老一辈农科人的奠基之功,更闪耀着精神传承者的接续之力——国家梨产业顾问组成员、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劳动模范、商丘市首席科普专家、商丘市人大代表、宁陵县政协常委杜华,正是“宁陵精神”在新时代最坚定的践行者与鲜活传承人。


在河南省梨产业农业示范园,杜华以亲身经历为参观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农科精神传承课”。展馆中那些定格着师徒并肩梨园、探讨技术的合影,成为她讲述初心的生动注脚。作为黎彦老专家的关门弟子,她始终将恩师“学农先吃苦、做事要务实”的教诲刻在心上。“恩师教技术从不含糊,数据要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修剪枝条的角度要规范到分毫,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严谨,让我真正吃透了梨树管理的核心精髓。”回忆起跟随黎彦扎根梨园的岁月,杜华动情地讲述着师徒间的技术传承与精神接力。


多年来,杜华始终以恩师为标杆,不仅坚守梨产业科研一线,更主动扛起科技助农的重任,化身服务群众的“领头雁”:牵头引进推广“宁陵金顶谢花酥梨”优系、“玉露香”等优质品种10余个,其中自主选育的“宁酥1号”耐储性提升3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2.5%以上;攻克沙地梨树根腐病防治、密植园光照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发“沙地梨园起垄覆膜节水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高效技术8项,使梨园亩产平均提高400公斤,农药使用量减少25%;足迹遍布宁陵及周边县区的每一片梨园,累计培训果农超1.2万人次,编写《沙地酥梨优质高产栽培手册》等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3套,让“高深科技”变成果农随手能用的“种植宝典”;带动周边130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酥梨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让“宁陵精神”从展馆的文字与图片中走出,化作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她用“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百姓心坎上”的实际行动,让老一辈农科人的精神在新时代助农兴农的实践中焕发勃勃生机。参观学习中,全体人员不时驻足凝视师徒合影、端详技术实物,认真聆听杜华的传承故事与技术成果介绍,被四代农科人扎根基层的坚守、攻坚克难的毅力和造福百姓的情怀深深打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宁陵四代农科专家及杜华等传承者为榜样,把“宁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扎根一线、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将农科精神融入科研创新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