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地里收荠菜,一天能挣70多块,家里农活也不耽误。”2025年11月11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街村村民林巧玲蹲在田埂上,手里的荠菜一把把攒成捆,笑意映在沾满泥土的脸上。
一棵科技的菜:从“靠天收”到“精准种”的质变
“产业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产业旺。”虞城荠菜的规模扩张,核心驱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靠天收”到“精准种”的跨越。其中,“小麦+甜玉米+荠菜”的“两粮一菜”接茬模式,是产业崛起的关键密码:6月种甜玉米,9月收后种荠菜,11月底采收再种冬小麦,变“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提升50%,深受农户认可。
在懂菜农业1000亩示范方,效益数据亮眼:甜玉米亩产130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荠菜亩产2000-3000公斤,最高达4500公斤;冬小麦亩产400公斤,三季综合亩均效益1.2万元以上,较传统模式增收2500-3000元。目前,该模式已在15万亩荠菜区全面推广,年增粮食1.2万吨、蔬菜31万吨,实现“粮菜双赢”。
品种改良是产能核心抓手。省农科院吴绪金团队专为虞城培育的“板叶荠菜”,叶片宽大、肉质肥厚,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400-750公斤,亩增效益1000-2000元,更适合机械化采收,种植面积占全县90%以上。

技术推广让小农户共享红利。虞城组建的“三队联动”(专家指导队、农技推广队、田间服务队)每年培训农户1万余人次,发放手册3万余份,让种植成活率从75%提升至95%,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利民镇南关村杨福新种3亩荠菜,亩产3000多公斤,地头价每公斤4元,年收入1.8万多元;种植大户杨焕初亩产2800公斤,亩均毛利4000元,常年有3家企业预订,每次外运30-35吨。
机械化与智能化掀起效率革命。镇里堌乡汪厂村王学记改良的荠菜播种机日播70多亩,是人工7倍,每亩成本从50元降至15元;采收机效率超人工20倍,一亩地采收仅需5分钟,成本从200元降至80元。加工环节,26家企业中5家年产能超1万吨,配备智能温控与质检设备,产品合格率99.8%;30座标准化冷库组成2万吨集群,搭配300余辆冷链车,让荠菜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仅需24-48小时,电商渠道年销售额占比25%,且以年均10%速度增长。
配套产业同样兴旺:相关产业年产值1.2亿元,带动1200人就业;冷链仓储年营业额2.8亿元;5家电商龙头中3家专注荠菜,年物流吞吐量40万吨,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后劲。
一棵利民的菜:从“一亩三分地”到共富大格局
“如今,荠菜产业链年产值44亿元,从9000亩到15万亩,从17万人就业到23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这是用数字书写的产业振兴史,更是乡村振兴的奋进歌。”虞城县政府副县长叶浩说。
按照规划,到2027年,虞城荠菜将稳定15万亩种植面积,保持31万吨年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20万人就业。“这棵承载历史、味美、中药、科技、利民价值的蔬菜,正书写豫东振兴传奇。未来,我们将推动种植规模化、加工精细化、品牌国际化,让这株‘金元宝’蔬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田埂上,新一季荠菜又冒出嫩芽,在阳光下舒展的叶片,恰似虞城大地上正在铺展的富美图景——小小的荠菜,正带着乡亲们的期盼,“长”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