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来源: | 记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4-04-11 | 3761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据共享、安全性和隐私问题。新质生产力将数据视为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化生产方式的推广,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链融合需要各环节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但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数据泄露、信息监控等威胁,个人数据安全和隐私面临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新质生产力涉及多种技术的交叉应用和融合,导致知识产权边界模糊,不同技术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关系复杂,难以明确界定和保护。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和创新常常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风险,知识产权不受到有效保护时,企业和研发机构可能因为技术被侵权而蒙受损失,影响对创新的积极性。新兴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使得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新的挑战,而法律法规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法律法规滞后,无法有效覆盖这些新形式和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及的跨国合作日益增多,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产生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可能性增加。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涉及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如侵权抄袭、技术转移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将阻碍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协同发展的预期。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标准多元化,跨界合作与融合依然存在一定的阻力。


技术标准的多元化对协同发展的影响较大。在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环节和企业存在着各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技术标准不一,不同产业链中使用的技术标准可能不完全一致,导致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技术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方面的问题。不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对接和衔接变得困难,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和生产流程不畅,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技术标准的多元化也增加了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难度,因为在不同的环节和市场中,需要满足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会增加成本并降低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技术标准的多元化也使得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沟通、协调和整合各方的要求和标准。


跨界合作融合不足,组织协同难度大。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但跨界合作和文化融合仍存在阻碍和挑战。由于参与产业链的各方利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组织之间协同往往面临一定困难。产业链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创新协作机制,限制了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不同产业链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流通受阻,影响了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进程。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各方资源的充分整合,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然而,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可能会受到利益分配、管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由于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地位和实力存在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和平衡。一些强势的节点往往可以主导着整个产业链,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资源,而弱势节点则可能面临着利益被挤压的风险。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局面不仅不利于产业链的稳定发展,也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与失衡。同时,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方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合作障碍,互相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导致了合作效率低下和决策失误。而且,由于产业链条的复杂性,涉及的企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众多,常常缺乏一个统一的合作机制,导致协同发展受阻。


(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环保、资源节约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挑战。


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在追求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传统生产模式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比如废弃物处理不当、能源消耗过度等。尽管企业和组织普遍提倡可持续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利润、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有效实施。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可能也面临成本考量问题,对于新技术投入和改造不愿意承担过大的成本,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一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增加、电子废物增多等。


(五)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投入,但目前金融体系对于新质生产力相关投资的支持尚不够充分,存在资金和投资瓶颈。


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资金来源分散、风险高等因素,往往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由于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技术、颠覆性创新等因素,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传统金融机构对高风险项目的支持度较低,缺乏对新兴产业、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信心,风险偏好不足。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题,而资本市场的配套制度和渠道不够成熟,私募融资、股权融资等途径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少地区存在着投融资环境不够活跃、政策不够支持、市场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投融资环境不够活跃,制约了金融机构为新质生产力领域提供有效支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