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来源: | 记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4-04-11 | 37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六)全球经济波动、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等偶发性全球供应链风险对产业链的稳定运作带来较大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发展还面临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波动、贸易纠纷和制裁措施等风险,跨国供应链受到冲击,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问题可能导致产业链中的供应链中断、贸易关系紧张,对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和协同发展造成影响。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疫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都有可能导致产业链中的生产中断、物流受阻,增加产品交付风险和生产成本。产业链协同发展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而新的技术突破、技术安全隐患、网络攻击等技术风险都可能对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汇率变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都会对产业链的资金链、成本和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问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能源成本上升,对产业链中的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产品设计等方面造成挑战。


四、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整合路径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协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产业链升级和转型,促使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应积极应用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链中发挥协同作用,凝聚共识,共同发展。


(一)创新驱动,新业态孵化助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鼓励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破传统行业壁垒,鼓励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推动新型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支持孵化创新型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支持,引导和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增加对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工厂、物联网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扶持力度。孵化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链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整个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中各环节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产业链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协同。推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二)建立共享平台,破解资金难题,助力产业链发展。


构建产业链上的共享平台,包括共享设计平台、共享制造平台、共享仓储及物流平台、共享人力资源等,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经验沉淀。加强企业协同合作,引导企业加强利益共同体意识,组建产业链联盟、技术联盟、供应链联盟等组织形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全要素的协同优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联盟,推动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风险挑战。不断的技术交流也有利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全行业的协同进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完善金融服务,建立面向新质生产力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阶段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工具,探索并推广新型金融工具,如股权众筹、创业板、科创板等,丰富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政策,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补贴支持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担风险的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信心,并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寻求更广泛的市场、资源和合作伙伴。统筹国内外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国际协同发展。加强对新型生产力和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四)风险管控,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


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分散风险,避免对某一地区或企业的过度依赖,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透明度、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减少突发事件对产业链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克服供应链中的技术风险,提高生产线的快速调整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加强跨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国际互信与合作,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挑战。


五、未来发展建议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更好地协同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须解决的问题。